于亚明书法精品纪念展在五莲文化馆展出
燕子来时新社,梨花落后清明。在这个春意浓郁又有些离愁伤感的时节,我们迎来了于亚明书法精品纪念展。于亚明已离开我们一年半了,他的名字和作品依然在书法界被热议,是什么样的魅力让大家无法忘却?
作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五莲县书法最先觉醒人之一,于亚明是真正从传承艺术的角度、根植传统的理念和创新求变的思维去认识和创作书法的先锋,凡二十余年,无论是作为书协组织参与者,还是书法创新实践者,都为小城书法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。
于亚明对书法具有强烈的艺术敏感,提倡师古不泥,不求临帖绝肖,注重以意为先。本次展览作品皆为于亚明生前力作,涉及行草隶诸体作品百余件,其行草书结体以侧取正,看似险仄实则平稳,拙中藏巧,平中寓奇,无半点俗套;隶书以张迁碑为底,落笔飞扬,似昆刀切玉,运笔劲折,斩钉截铁,线条极具抒情性,此以灵动破碑之厚重,古法为之一变;楷书偶为之即为佳作,结体多变,意态丰富,神韵灵动。如此多样统一、妙同自然的创作奇趣,反映和寄托着作者复杂的情感变化和高蹈的情怀追求。
于亚明书法风格于大众审美来说是陌生的,然这绝非是对经典审美的漠视和舍弃,而是在深层次上对传统的独立思考和创变。他用激情有力的笔传递出既热烈又孤傲、既平淡又天真的心理,把善良执着的性格、洞明通达的心态、热情敏感的情绪融入作品之中,强化了书法的张力,拓宽了对传统书法继承的新路径,这种“独上高楼看远天”的境界正是由技到艺到道渐进升华的过程。
作为书法家的痕迹,作品就是对他最好的纪念,里面有高蹈的追求,有烟火的气息,有励志的故事,也有一个有趣的灵魂。您,慢慢品评吧!
于亚明艺术简介
于亚明(1971.9—2022.9),男,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,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,曾任日照市书法家协会理事、理论委员会委员,五莲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、秘书长。
作品入展: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新人新作展、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大展、山东省第四、六届书法篆刻大展、山东省庆祝建党80周年书法展、山东省首届书法篆刻小品展、首届“牡丹奖”山东省书法作品双年展、首届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千人双年展。
入选:全国第二届“流行书风”展、山东省第三届书法篆刻展、山东省第七届青年书法篆刻展、山东省第三届青年书法临帖展。
获第二届全国群众文化美术书法大展铜奖、第二届全国群众文化美术书法作品大展山东赛区一等奖、2006年山东省文联、文化厅“五一文化奖”三等奖、红旗颂——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山东省书法精品展优秀奖、第三届东北亚书画摄影展纪念奖、2005、2010年度“日照市文艺奖”。
得一知己慰平生
上世纪九十年代初,在五莲县政府大院南边的机关党委会议室内举办了一次书画展,我去草草看了一圈,临近门口一幅对联远远地吸引了我的目光,“观鱼梦蝶如庄叟,放鹤寻鸥类陆翁”,小行书虽稍显稚气,却清秀雅静、自然舒展、不苟点画,古韵间透着清新的独特神采。落款亚明书,自钤印中得知姓于。
于亚明者,何许人也?竟如两年前认识的韩德强一般闯入我的视野!正滞留作品前欣赏间,韩德强带着一清瘦略有书生气的青年走到跟前,“崔老师,这是我高中同桌于亚明,我爱好书法还是被他影响的。”或是因我长他们几岁且已参与书法展赛多年缘故吧,亚明言语中略带腼腆和敬意:“崔老师久仰!今日幸会,请多指教。”见人见作确感字如其人,便说出心底之话:“哪里,哪里,看了你俩作品我才知道什么是虚长几岁!”。
此后,一天他俩约我拜访了在新华书店做文秘、虽小我三岁却早有名气的索世波。四人相聚其乐融融,一个主题贯之始终,临别尚觉意犹未尽。随之交往渐多,偶有小酌后便展纸泼墨,继而各抒己见,自述心得,赏碑论帖,好生欢快。三五年内,我们各凭对书法的执着,艺术小圈内的频繁交流,加之书法专业报刊的引导、国展书法短训班的充电,对书法创作有了更明晰认识,鉴赏和创作水平有了明显进步。
1997年秋,在时任邮电局秘书、好文喜墨、尚贤惜才的张西洪兄张罗下,我们成功举办了“情系国脉——崔兆魁、索世波、于亚明、韩德强书法作品展”。展作不拘形式、规格、书体、色彩,装裱效果极佳,盛誉空前,也是第一次颠覆了若干书法爱好者对书法概念的认知,着实走在了省市创作前沿。
然可痛的是,1998年时二十七岁的韩德强猝然离世,大家无不神伤涌泪,哀心久久难平,后不忍轻忆。不久后,自中至初中调往五莲三中的陈祥生如黑马一般补充进来,让这一自发组成的小团队又增添了生机。 时至2001年,早负盛名的郑元吉老师担任了五莲县书法家协会主席,上任不久,便如磁铁一般把我们悉数吸引到这一社团。亚明成为秘书长的不二人选,我和索世波、陈祥生成为副主席。在任多年,郑主席集思广益,放权觅机,改善环境;亚明则荐贤举能,勤于本职,吸纳同好,扩大书法队伍。尤其是对新人新作诚恳直言、纠错施教,引导展览创作,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,谦和热情,培养了一大批书法新生力量。
我与亚明工作的外贸公司留守处三五百步之距,又是挚友,几乎成为了他们的编外职工,难免指手划脚热情参与,为此亚明曾打趣道:“我俩是专业捧场,好为人师之辈”。有时虽觉略过,但个性爱好使然,又觉得学书多年,有一知半解不吐不快,确为能启发新人新作而感欣慰,而亚明总能恰如其分、春雨般润人心田。
书谱有云:“初学分布,但求平正,既知平正,务追险绝,既能险绝,复归平正”。而自认识亚明起便没见其写楷书,或许之前早已走过平正,只是我未曾见证而已。他二十出头,就眼界超凡,尤其行书,入手便盯上民国元老于右任,黄宾虹等大批近代名家,继之明宋,由近而远,逆追晋唐,跨度颇大。近年对二王书札和书谱、怀素草书日课颇多,其碑帖未曾离案。对诸帖笔法研临细节近乎严苛,又有了理论支撑,眼界的宽广,亚明的楷书也不甘行草之后,偶以楷书作品也让人耳目一新。楷书喜张玄墓志,融褚公笔意,笔划细若蛛丝,确有力拔千斤之韧性,粗若牛肌,却劲而不臃,刚柔相济,疏而不散;隶书基张迁之雄浑,嫁石门颂之波折,中宫方正而两翼张扬,字势稳健确不呆滞;行书绍晚清,近代于、黄,宋代苏、米之险势,取魏晋之笔法,方圆相兼,不媚不俗,独具风采;草法遵书谱,揉怀素,缓若流溪,疾若悬瀑,行若云间游龙,止若临崖勒马,动静分明,极具节奏感。
亚明除了勤于临帖,研变字势外,对书法理论的学习也过于他人,我们都从八十年代中期便订阅了《书法报》《书法》《中国书法》等专业刊物,尤对评论文章及古人书论,爱之有加。不时便拿起未曾干过的笔墨,便就其文,草创小作,时有无意于佳乃佳之作,跃然纸上。每有骄人之处,一抛文雅之气,“我他,老崔,快看!”。我便暂止涂鸦,赞扬一番后,不失时机找其美中不足,不枉他“好为人师”之馈。
“眼界高时无物碍,心源深处有清波”,亚明以其高远的眼界和独具艺术特色的创作,迈进了收获季节,多次入选国展,成为了中国书协会员,成为了本地书法学习创作的引领者。
恨天不假人,2014年秋,亚明被诊患恶疾,到2022年憾然离世。整整八年间,他亲历了独生女由初中直至大学毕业即将择业进入教师队伍的前景;病痛之余,创作了大量作品,让多年来对书法知识的储备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了精辟诠译,这也算是遗憾之中的欣慰吧。
我与亚明如君子之交,两心相照、志趣相投、感情颇深。他弥留之际,我与五莲县中国画学会会长陈忠收同往看望,他语露衷爱书法一生未能结集出版的遗憾,我们忍悲劝慰,提出日后结集和展览同时进行的想法,一向不愿烦劳别人的他难掩两难之情。
受临终之托后,我们内心忐忑,唯恐做不周全,好在随着消息的传播,社会各界朋友声援者日增,不安之心随之踏实。作品集将出,作为亚明知音不写几行实难自谅,勉强为之,以念故友。
崔兆魁于甲辰上元节
独上高楼看远天
“多栽翠竹摇清影,独上高楼看远天”是现代著名书法家陶博吾先生自撰联,词意中透露着热忱、恬淡、旷达,又隐隐予人清高孤寂之感。于亚明老师生前很喜欢此联,曾以圆融含蓄笔法书之,更得朴厚清奇之境。可惜流年,物是人非,今日看来,此中之意又何尝不是他从艺生涯的写照呢?!
书法是中国最纯粹的本土艺术,其特有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,烙有深深的民族文化印记,寄托了中国人最深沉、最饱满的情感。然近现代以来,伴随着科举制度废除,西学东渐进程加快,国人日常书写内容从古文到白话文,工具从毛笔到硬笔,文字从繁体到简体,书法遇到“千年未有之奇变”,尤其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后几十年间,书法传承走向低谷,能有条件有悟性有毅力临碑摹帖者并不多见,倘有醉心此艺而富学养者,即便成不了大家,也会是名动一方的乡贤。
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,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进行着一场空前深刻的变革,它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思想和审美观念,同时使书法艺术风云际会狂飙突进,在全国掀起了一场热潮。五莲这座小城,山川秀美,风光如画,莒国、东武、东夷文化辐射交汇于此,颇得兼容并蓄之地利,前期以秦绪佳、马沧龄、李建方等老先生为代表的书家,为五莲书法的传承和萌发打下了雄厚的基础,作为新时期小城书法最先觉醒人之一,于亚明是真正从传承艺术的角度、根植传统的理念和创新求变的思维去认识和创作书法的先锋,凡二十余年间,无论是作为“多栽翠竹”的书协组织参与者,还是“独上高楼”的书法创新实践者,都将在五莲书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。
于亚明祖籍烟台福山,出生于五莲,父母退休前都是五莲一中的资深名师,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其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。从小喜欢书法的他,在日课临习之余,密切关注中国书坛动向,潜心研读用心揣摩书法理论文章,为其艺术创变打下了雄厚的基础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,他先后结交了韩德强、崔兆魁、索世波、刘焕东、陈祥生等一批五莲书法同好,后被五莲书坛宿老郑元吉看重,选入县书法家协会担任秘书长一职,期间在活动组织、展览培训、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。
于亚明在县外贸公司工作,曾有几年时间,由于企业改制原因,作为原公司仅有的几名留守员工,并无实质业务,其办公场所在城区西南却坡桥边的两间小民房里。这里空间虽小,却成了县书协日常办公场所和书法交流重地,几乎每日都有热衷书法者来来去去,或坐而论道清淡书事,或执笔演示切磋交流,或展卷鉴赏相互点评,有时晚了,便轮流做东,于门前桥头边水饺店里,要几瓶啤酒,几个小菜,边吃边阔论高谈。简单快乐地交流,轻松自由的氛围是那些年参与者最温馨的记忆,虽是群体不大的小集会,但这些日常活动如星火燎原,间接促进了小城书法的蓬勃发展,一批批新人脱颖而出。
于亚明对书法具有强烈的艺术敏感,提倡师古不泥,不求临帖绝肖,注重以意为先。他日常于行书、草书、隶书用功最勤,此三体创作也最具代表性。他遍临二王、米芾、怀素、何绍基、于右任、黄宾虹、谢无量等诸家,碑帖熔铸一炉而自出机杼,如羚羊挂角,无迹可寻,面目独具,辨识度极高,正合当代书法篆刻家徐正濂提出的“似曾相识、无可名状”之境。行草书用笔以圆厚的篆籀之法为主,辅以方笔壮其骨,干净的线条中显露奇崛之态;结体以侧取正,看似险仄实则平稳,拙中藏巧,平中寓奇,无半点俗套;章法安排自然生发,从不用心设计,却大小参差,疏密得当,虚实相生,浓淡相宜,如律诗之平仄,倚于规却破其规,穷其变化,生动鲜活。其隶书以张迁碑为底,施以汉简笔法,落笔飞扬,似昆刀切玉,运笔劲折,斩钉截铁,线条极具抒情性,此以灵动破碑之厚重,古法为之一变,新理异态,自标高格。其楷书创作虽不多,偶为之即为佳作,结体多变,意态丰富,神韵灵动。如此多样统一、妙同自然的创作奇趣,反映和寄托着作者复杂的情感变化和高蹈的情怀追求。
亚明先生曾是当年“流行书风”的闯将,他的书法于大众审美来说是陌生的,然而这绝非是对经典审美的漠视和舍弃,而是在深层次上对传统的独立思考和创变。他用激情有力的笔传递出既热烈又孤傲、既平淡又天真的心理,把善良执着的性格、洞明通达的心态、热情敏感的情绪融入作品之中,强化了书法的张力,拓宽了对传统书法继承的新路径,这种“独上高楼看远天”的境界也正是由技到艺到道渐进升华的过程。
痛哉,惜哉!于亚明老师英年遽归道山是五莲县书坛的一大损失,亲朋好友乃至闻其名者皆扼腕叹息。斯人已逝,幽思长存,其儒雅谦和的气质风范,恬淡自安的生活态度,领异标新的艺术追求给后学者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。
书法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人文情结的艺术之一,表面上是高超脱俗的笔墨表现,而背后隐藏着时代风云和岁月印记,里面有平凡的生活,有励志的故事,也有一个有趣的灵魂。假若多年以后的某一天,有人见到了亚明先生的作品,或是从中得到了启发,或是有了些许感动,如此也足令策划者们欣慰了,这也许就是《于亚明书法作品集》编印的意义所在吧。
牟宗刚于甲辰新正
相濡以沫的岁月
时光流逝,转眼亚明已经离开我们一年零五个月。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,思念如潮水般涌来,我们一起经历生活的点点滴滴就会浮现在眼前,思绪万千,泪如泉涌,无法自已……每次想写点什么,只好作罢。
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”清明追思成雨,思念随着绵绵细雨轻轻飘荡。亚明的好朋友好兄弟们为了帮他完成临终前的夙愿,决定在清明时节为其举办遗作展,我也时常被他们这份真挚的感情感动着,这段时间也想写点东西,但每每想起往事就历历在目,每次都会潸然泪下……
想起从相恋、相知、相爱到步入婚姻的殿堂,我们携手走过23个春夏秋冬,23年的相守相伴我们彼此心心相印,相互温暖,每天都在爱的温馨中渡过。俗话说“一个锅里搅勺子哪能不碰锅沿儿”,但我们23年没有红过一次脸,没有吵过一次架,这都源于他的爱与宽容,恋爱到成家我们始终如一,彼此坦诚相待,没有秘密可言。他是一个细心、有大爱,颇有幽默感的人,我总是被他一本正经的幽默话语逗得哈哈大笑,开心快乐一整天。他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,没生病之前几乎每天都抽空回家帮着父母干点活、聊聊天;每到周末就提醒我:“是不是该去她姥姥家看看?”然后就买好吃的用的带着我和女儿去,顺便到大自然中逛逛,爬爬山,玩玩水。生活中对我们娘俩事无巨细、呵护有加,每天变着花样改善我们的生活,对女儿又是严慈相济,既有无微不至的关怀,也有对避免不良习惯的严格要求;对于朋友,更是真心实意的付出。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:你们好,我就好,你们满意,我就满意。这句话在他的日常交往中得到很好的体现,他就是这样一个替别人着想,牺牲自己成全别人,无私善良,宽宏大量,顾全大局的人。我们在一起的日子我的感觉就是:岁月静好,幸福安心。
2014年10月,这份幸福被突如其来的病魔打破,在医生诊断他的生命还有3-6个月的时候,我崩溃了。他却轻描淡写地对我说:“你看我像只能活几个月的人吗?不要怕,病来了我们慢慢治。”3个月后,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多个器官,他忍着病痛,积极治疗。因为“上有老,下有小”的那份责任和爱让他不能放弃,他用自己的坚强支撑着我们的家,用病弱的身体为我们撑起一片天,让我们在艰难的岁月里始终拥有这份爱与幸福。在治病的八年里,他忍着剧痛在省立医院做了三十多次微创手术,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,每次手术都是经历一次“酷刑”,但他勇敢闯了过来,最终创造了生命的奇迹,连主治大夫都感叹生命的强大。在这个过程中,家人和同学、朋友们给了我们很多支持,也是这份大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,我们会永远铭记。
亚明是一个心地善良、心胸宽广、性格温和的人。书法是他的第一个爱好。开始喜欢书法是在八十年代,由于当时条件所限,只能从临摹古帖入手开始自学之路,从订阅的大量书籍中摸索临摹。他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,每个字在行书、草书、隶书中的写法是不同的,拿不准的他从不跟着感觉走,而是认真地翻阅查找古书字典,直至弄明白为止,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很少出现错字、别字和自创字的情况。记忆中他每天都在练字,有时灵感来了会写到深夜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他先后成为了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、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。
由于共同的爱好,亚明也结交了无数的朋友。很多书法爱好者跟他成为忘年交,他的小小的办公室里经常有不同年龄的朋友出现,上有七十多岁的长着,下有20出头的小伙。他也尽其所能分享练字经验,指导年轻人少走弯路练好字,教他们投稿参加书法大赛的注意事项,他也经常调侃自己“好为人师”。在他的影响下,许多青年书法爱好者书写水平突飞猛进,多次在书法大赛中崭露头角。
亚明喜欢养花,这是他的第二个爱好。我们住平房的时候,在自己的小院子里搭了一个约十五平米的小花棚,他养的花品种繁多,每天浇水、拔草、施肥,还要不定期给花打药、换盆、扦插、嫁接,精心侍奉这些花花草草,花儿叶子都是绿油油的,花儿开得鲜艳艳的。见他花儿养得好,周围的邻居每年春节过后就将家里开败的残花送到我家让他养着,待到来年春节再搬回家又能看到美丽的花儿盛开,甭提多高兴了,最多的时候家里养了三百多盆。正因为如此,他给自己取了青荫小筑这个名字,他的书房取名青芜阁。
亚明喜欢美食,这是他的第三个爱好。闲暇时间他喜欢看各类美食节目,比如天天饮食、厨王争霸赛、寻味等等,看完就学着做给我们吃,变着花样做,他的厨艺还真不错,色香味俱佳,我们叫他于大厨,他总是笑着调侃自己是一个优秀的“饲养员”,我们娘俩养的白白胖胖。
亚明喜欢看书,可以说博览群书。他的知识面很广,文学、书法、甚至动植物的生长环境、生活特点、品种种类他都如数家珍。在医学方面,由于身体的原因,他阅读了大量的医学书,中药方面每味中药的名字,草药的功效他都能娓娓道来,西药的知识也积累很多,可能是久病成医的缘故,有很多时候他都能通过症状判断到病情,而且很准确。在患病的八年里,他对于肿瘤的治疗有了全新的认识,阅读了大量的医学资料,世界上最先进的肿瘤靶向、免疫治疗都了解的很多。他用自己的爱心、渊博的知识帮助了无数的肿瘤患者,通过自身坚强乐观的态度,还有治疗心得,让无数患者重燃生的希望,避开了治疗中走的弯路。线上线下他帮助的病友及家属近百人,即使在他疼痛难忍的时候,也会坚持回答病友的问题,有时看他难受想让他晚点解答,但他仍坚持着,还说这样能分散注意力,暂时忘记疼痛。曾经有个病友肺部肿瘤已经扩散,化疗药控制不住肿瘤的发展,心理已经崩溃想放弃治疗,后事都安排好了。在他的开导劝说下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,买了印度版靶向药,结果治疗效果非常好。现在就像一个健康的人,每天都在跳广场舞,生命的奇迹就是这样出现了。
亲情友情在我们最黑暗的时候,像一束光一直照耀着我们,让我们心存感激,与爱同行,同时将这份爱传递给别人。互相帮助,互相关爱,让我们感知世界是如此和谐温暖。和快乐的人在一起,嘴角就常带微笑;和进取的人在一起,行动就不会落后;和大方的人在一起,处事就不小气,这是亚明带给我们的快乐与勇气。让我们心存希望,愿美好的梦想都有成为现实的可能。愿天堂里再没有疾病和痛苦,眼前永远都是一派明媚的春光,草儿好绿,花儿好香,风儿好柔,愿你的心情愉快而舒畅。
殷方华
2024.2.26